星期一, 1月 22, 2018

都忘歲月移 — 蔡明亮訴說的生命現實

2006年蔡明亮從世界各地候選的200多位導演中應羅浮宮之邀成為該館典藏電影的首部作品。電影《臉》構思長達三年,應該以何種形式回應羅浮宮讓蔡明亮感到十足的焦慮,他不斷在館內欣賞作品,甚至潛入羅浮宮地底的秘密水道,從一般大眾最熟悉的美術館展場到即使連工作人員都不一定知道的角落,經過多次尋訪,最後決定以珍藏於羅浮宮內的達文西畫作《聖施洗約翰》以及畫作背後的故事「莎樂美」成為劇本的發想起點。
蔡明亮從來都不是一位說故事的導演,場面調度與聲音佈局,乃至於長期合作演員的肢體表情與臉孔才是蔡明亮作品中最顯現出的個人風格,他拍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的生命,演員在影片中有可能扮演的是某一個角色,但是在另一個面向,蔡明亮在影片中拍攝的就是這些人。尤其是在《臉》這部電影中,他終於一償宿願,邀請到楚浮(François Truffaut)首部電影《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裡飾演小男孩的讓-皮埃爾·里奧(Jean-Pierre Léaud)以及楚浮最後一部電影《情殺案中案》(Vivement dimanche!)的女主角芬妮·亞當(Fanny Ardant)與台灣演員李康生、陸弈靜、楊貴媚、陳湘琪在台北與巴黎之間穿梭,一張張的臉孔在緩慢的鏡頭下與老歌成為串連當代與過往時間及空間的媒介。
每一張臉其實也就是一個故事,關於自己的,也關於別人的。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雅納(George Santayana)曾說:「面具是一張固著被注意的表情,同時又充滿令人心所嚮往的情感回音,忠實、謹慎而且巨大的。」("Soliloquies in England and Late Soliloquies" 1922)演員其實就是帶著一張必須真實的面具在鏡頭前展露感情,因此這些人物在蔡明亮的作品中不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他們也在扮演著自己,有時電影與真實在蔡明亮的作品裡的界線是模糊的,他拍的角色有時是在拍這個人的真實,而不是劇中角色的真實。這也讓聲明的延展從鏡頭中擴延到鏡頭外,我們所見的其實就是真實生命的返照。
動態的影像在蔡明亮的作品中僅只是時間的延展,實則處處顯露出沈寂與靜止,包括被觀眾認為毫無意識的無意義長達5到10分鐘的重複動作或靜默都像是生命的延續與無可避免的輪迴,當這些畫面被切割暫停時,繪畫的成分卻明顯的顯露出來,充滿了情慾的跳動及慾望的橫陳,這些日常的抽象情感被影像視覺化,迷離的燈光、流瀉的河水、川流的車潮、群起而飛的鴿子,鏡頭永遠都是緩慢的,人物主角與場景在或近或遠的鏡頭裡被當作時間流逝的具體性呈現,不論是自然的光源或者是刻意營造出來的光影反差,一種生命不知來處,也無從探究終點的迷惘,這也是蔡明亮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作者觀,觀者只能從當下去理解生命情境的無法勉強,甚至常被作者帶到一種迷離的對過去的神往。那隱約透露出來的焦慮是對生命的無法掌握,因此能夠做的只是回顧與將自己壓縮在一個時間的暫留。桑塔雅納也曾經說過:「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George Santayana (1905) Reason in Common Sense, volume 1 of The Life of Reason)
一幕一幕被暫留的時間影像成為蔡明亮電影中另一個更容易被閱讀的文本。因為導演不在述說一段故事,他僅僅是藉由許多時間與空間的片段組合成生命的片刻,這些可被暫留觀賞的畫面成為可被閱讀的繪畫作品,因為蔡明亮的電影鮮少有連貫性的故事敘述,反而讓每一個電影畫面都可以被獨立成為一幅畫家所創作的油畫作品。
也因為蔡明亮每一部單獨電影作品的不具連貫性,更增加了視覺性的獨立觀賞,以及聲音的凸顯位置,甚至將他的電影當作是錄像作品來看都會比刻板的當做電影來欣賞更具有娛樂效果。更因為蔡明亮決定不將《臉》做院線的商業放映,選擇以限量的方式作為收藏的形式,這些安排都已經讓他的作品成為錄像藝術的處理方式。這個計畫在多年前已經開始,透過討論溝通,選擇以台灣的原木為收藏,將影片分為八部膠卷收放在每個精緻的抽屜之間,透過繪畫的處理,每個收藏盒都是蔡明亮親手繪製或再刨光刮除顏料後的畫面,電影本身是一個團隊的藝術,而最後以收藏限量的形式則做為藝術家的另一個蔡明亮。
每一立面的繪畫不必只是電影場景的再現,而是蔡明亮當做畫家對於電影的感情與心情寫照,他的筆觸帶有未經雕琢的真實,他無需再做一位導演調度整個片場的平衡,在這些畫面中可以感受藝術家身份的蔡明亮的自由,少了許多源自於內在的焦慮,此時此刻他所面對的只是自己而已,因此畫面的純淨度更高,甚至出現少許的超現實幻境,以及不符合科學但是非常藝術性的視覺焦點交叉,因為不經營故事的敘述,影像本身更具有感動的力量。
德國哲學家康德對於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曾有這樣的詮釋:「自然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看起來像藝術:而藝術要稱得上美,則必須看似自然並被我們亦視為藝術。」(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就在於自然的真實以及純淨的昇華。
生命就是一張臉,蔡明亮用電影《臉》以及影片中每一位演員的臉讓觀眾看到了他自己生命中的焦慮與快樂還有不斷在找尋的自由。

星期一, 9月 11, 2017

攝氏22度的時間凝鍊—林熺俊的藝術創作精神

/王焜生

欣賞林熺俊的油畫猶如在充滿樂音的空間裡隨著音符流瀉於四周,每個音符跳躍著輕觸肌膚,隨即彈開優雅的迴旋到另一雙眼前與臉龐,透明的、輕巧的、有旋律性的。這是初次見到藝術家作品的第一印象。



雖然謙稱已經停筆多年,擔心創作停滯,但是對照十多年前的作品與2017年新作,儼然有一種連貫的契合與脈絡,也就是說十幾年來即使再不同的工作領與上努力,藝術創作這件事情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林熺俊的心裡或是夢中,這些作品宛如一條瑰麗的長河帶著藝術家一路都在往色彩國度的理想中漫步,所以處理不同的設計方案,其實都隱隱然將他的創作有意無意的釋放。這些氣質是獨特的,有著空靈飄逸、也有簡潔純粹,甚至是大氣滂礡,或是洗鍊凝重。然而藝術創作一圖,到底所求為何?為觀眾還是為藝術家自己?唯有出自內心的真誠才能讓觀眾不需要經過語言的解釋就能心領神會進入藝術家的世界,也唯有藝術家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作品才能打動觀眾的心靈。這也是林熺俊作品的迷人之處,在畫面之前我們都好像看到似曾相識的記憶,不論是隱約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線條與色彩,有著我們生活周遭可以感受的情緒。




西方許多社會學家指出人們在空間內的活動行為塑造了這個空間的面貌,因為有了人的行為,空間便有了特殊的意義,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的空間理論中社會的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即是人們在空間內的行為活動塑造出日常生活空間結構的重要元素。林禧俊的每一幅畫正在塑造某一個空間的氣質與個性,如同一個人一般,當觀眾面對這些作品時是在與他們對話,試著要進入對方的心裡,而不是僅僅冷眼旁觀或是品頭論足,因為這些作品是有溫度的,不會過熱,更不是冷冽的,因此我將之稱為攝氏二十二度(人類感覺最舒服的溫度)的繪畫,同時在畫作中經常像是不同時間的濃縮,具有的穿越性不僅是空間還有時間性,這些特質都讓人在欣賞林禧俊作品時不由自主的會有愉悅感產生。





日常生活裡許多重複發生的經驗和情境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知識,,這些知識不斷的在生活中累積並在人的腦海中逐漸形成具有系統的網絡, 一旦將這些重複發生的情境與經驗等相關的知識連結起來後便形成一個整體、連貫而且統一的架構,這個架構就是框架 (frame)。這也就是我們在觀賞林熺俊作品時有的類似經驗,好像在他的畫中可以找尋到某些記憶或經驗裡熟悉的事物,尤其近期作品經常出現的門窗或桌椅,在《周公解夢》裡,門窗的開啟象徵著心靈世界與外在世界的溝通,跨出一步走向新的世界,同時也敞開心扉面對別人;桌椅有一種待客迎接的意義,因此我們觀賞林禧俊的作品好像藝術家敞開著雙臂等待我們進入他的世界,這就已經開啟了作品與觀賞者間的第一道門。最有意思的更是這些象徵物並不是實體的存在,僅透過線條的勾勒產生更多自由的聯想,也將畫面的空間感拉大,具有穿透性。而他所使用的色彩基本上以暖色調為主,即使偶爾參以冷色調,不過份凝重而使得重量感消失有了通透性。


林熺俊有感,那是最舒適的人間溫度凝鍊了時間與空間。





星期二, 6月 27, 2017

十年一回 藝術壯遊

人生有幾次十年可以同時見到當代藝術的空前盛況
十與五的藝術交會就在2017年的夏天

我們既然相遇,就別等到十年後的2027年吧!



導覽專家 王焜生

從事當代藝術觀察評論與展覽策畫。於英國及德國專研歐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及理論,旅居德國十多年,擔任多家藝術專業雜誌特約撰稿、海外編輯與專欄,同時也為藝術家展覽撰寫藝術評論並策畫展覽。曾任韓國首爾國立當美術館客座研究員/策展人,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執行長,目前擔任SUN Holding 創意總監,展覽規劃總監,策展人以及多家公司藝術顧問。



★參觀重點★ 

德國卡塞爾檔大展 (5年一次)  
Kassel, Germany  10, June-17,September 2017

2017年第14屆卡賽爾檔大展 Documenta 14將於6月正式開展,本屆藝術總監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來自波蘭,瑞士巴賽爾美術館前館長。五年一次的卡塞爾文獻展今年將以頗具野心的姿態回歸,它不僅僅是在德國卡塞爾進行常規的展覽,還會在希臘雅典“一些獨特的場地"進行展出。這個展覽的名字叫做“第14屆文獻展:從雅典吸取教訓。"Documenta 14Learning from Athens在藝術總監Adam Szymczyk大膽的引領之下,這一舉動是向歐洲當下的變化做出回應,同時展現了些變化如何折射出了1965年卡塞爾文獻展創辦之年的歐洲。







敏斯特雕塑大展 (10年一次) -
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 10, June-17,September
十年一次的明斯特雕塑展將佈滿德國城市明斯特,展出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對公共空間的使用,讓藝術家積極地根據城市的環境來接受委任作品,並進一步鼓勵公眾的參與。
Kasper König1977年創辦了這個展覽,並且擔任歷屆展覽的策展人。今年的第五屆展覽於6月開幕,著眼於數位化對於環境的影響。








阿姆斯特丹藝術與建築之旅 - Amsterdam Art and Architecture
阿姆斯特丹這個名詞始自於12世紀末,當時的居民為了防範洪水侵犯,在阿姆斯托河(Amstel)建起了水壩,所有了「Amsterdam」的名稱,而其中「dam」的意思就是指「水壩」。阿姆斯特丹因為擁有美麗的鬱金香、浪漫的運河、隨處可見的腳踏車、閃爍的鑽石、珍貴的藝術收藏,以及心胸開放的居民,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多元性的文化更是這個城市日益進步的動力。領略阿姆斯特丹最悠閒的方法就是散步、遊運河或騎腳踏車,當然也可以搭乘遊船,漂流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欣賞她迷人的水都風光,或者租輛腳踏車,穿梭於城裡上千座風韻猶存的橋樑上。

















l   博物館廣場(Museumplein)
荷蘭每平方英尺所擁有的博物館之多,位居全球各國之冠。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號稱世界最棒的 42座博物館。 博物館廣場(Museumplein)上就座落著最熱門的3大博物館:國立博物館、梵谷博物館、現代藝術市立博物館。

l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在梵谷博物館中,收藏著梵谷歷盡煎熬所孕育出的畫作和寫作,其中包括200幅引人入盛的油畫,讓人得以一窺他的生活與工作情形。由於梵谷博物館舊館已經無法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熱潮,因此增設新館,以滿足觀光客一睹梵谷名畫的慾望。

l   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是荷蘭國家級的歷史和藝術博物館. 始建於1885, 是世界十大頂尖博物館之一. 2015年曾被評為歐洲最佳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將超過八百年的荷蘭藝術和社會發展歷史, 在分佈於四個樓層的八十個展廳裏呈現.這是一次從中世紀直至二十世紀的藝術社會發展之旅,國立博物館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豐富的收藏包括:林布蘭名聞遐邇的「夜巡(Night Watch)」圖、維梅爾的「拿著水罐的女人(The kitchen maid) 」等等著名畫作。


l   市立博物館(The Stedelijk Museum of Modern Art)
現代藝術市立博物館展出自1850年至今,從印象主義到表現主義,從普普藝術到簡約派藝術的一千多項現代藝術作品。其中有夏卡爾(Chagall)、畢卡索(Picasso),以及莫內(Monet)等名家的作品。6月份將有幾個重要展覽參觀,包括代表荷蘭設計翹楚的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100周年,以及美國藝術家Seth Price在荷蘭的首次大型回顧展。













l   荷蘭建築之旅-以阿姆斯特丹為起點
荷蘭的當代建築在歐洲獨樹一幟。大部分的本土著名事務所也多是從阿姆斯特丹或鹿特丹開始它們的成長歷程,所以走在阿姆斯特丹街頭,總會不時眼前一亮,發現很多久聞大名的著名建築。
荷蘭新型住宅區:當不同風格的個性化住宅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建築,雖建築手法、裝修設計風格各異,但幾乎所有的單元都將居住者與水、與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放在重要位置。很多單元設計有中庭,屋頂花園,或是低低的臨水露臺。水道這一重要元素貫穿整個住宅區,聯繫起所有的私人與公共開放空間,從中不難看出荷蘭人從大航海時代由來已久的海文化對設計的影響。在這個著名的住宅區中,另一個很有特點的地方是你很難找到大理石之類非常昂貴的建築材料。所有的建築語言都用最平實的材料表達,磚、木、鐵皮、鋁板、U形玻璃這些材料,都是當地最平常的材料,卻被建築師得當運用,給人一種平和的氣質。

道地食材 新鮮節令 當地美食










合作單位  汎歐旅行社

提供超值三~四星國際級以及獨特當地風味體驗旅館

每日美食佳餚與美酒

感謝汎歐的”專客家族”(專作客製化行程)團隊,協助安排所有旅運事務, 無論航機安排、行程動線、住宿地點、當地資訊等,最重要的是 團費規劃: 該花的要得體的花、該省的必錙銖計較
無論航機安排、行程動線、住宿地點、當地資訊等,最重要的是
團費規劃: 該花的要得體的花、該省的必錙銖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