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1, 2017

攝氏22度的時間凝鍊—林熺俊的藝術創作精神

/王焜生

欣賞林熺俊的油畫猶如在充滿樂音的空間裡隨著音符流瀉於四周,每個音符跳躍著輕觸肌膚,隨即彈開優雅的迴旋到另一雙眼前與臉龐,透明的、輕巧的、有旋律性的。這是初次見到藝術家作品的第一印象。



雖然謙稱已經停筆多年,擔心創作停滯,但是對照十多年前的作品與2017年新作,儼然有一種連貫的契合與脈絡,也就是說十幾年來即使再不同的工作領與上努力,藝術創作這件事情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林熺俊的心裡或是夢中,這些作品宛如一條瑰麗的長河帶著藝術家一路都在往色彩國度的理想中漫步,所以處理不同的設計方案,其實都隱隱然將他的創作有意無意的釋放。這些氣質是獨特的,有著空靈飄逸、也有簡潔純粹,甚至是大氣滂礡,或是洗鍊凝重。然而藝術創作一圖,到底所求為何?為觀眾還是為藝術家自己?唯有出自內心的真誠才能讓觀眾不需要經過語言的解釋就能心領神會進入藝術家的世界,也唯有藝術家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作品才能打動觀眾的心靈。這也是林熺俊作品的迷人之處,在畫面之前我們都好像看到似曾相識的記憶,不論是隱約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線條與色彩,有著我們生活周遭可以感受的情緒。




西方許多社會學家指出人們在空間內的活動行為塑造了這個空間的面貌,因為有了人的行為,空間便有了特殊的意義,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的空間理論中社會的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即是人們在空間內的行為活動塑造出日常生活空間結構的重要元素。林禧俊的每一幅畫正在塑造某一個空間的氣質與個性,如同一個人一般,當觀眾面對這些作品時是在與他們對話,試著要進入對方的心裡,而不是僅僅冷眼旁觀或是品頭論足,因為這些作品是有溫度的,不會過熱,更不是冷冽的,因此我將之稱為攝氏二十二度(人類感覺最舒服的溫度)的繪畫,同時在畫作中經常像是不同時間的濃縮,具有的穿越性不僅是空間還有時間性,這些特質都讓人在欣賞林禧俊作品時不由自主的會有愉悅感產生。





日常生活裡許多重複發生的經驗和情境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知識,,這些知識不斷的在生活中累積並在人的腦海中逐漸形成具有系統的網絡, 一旦將這些重複發生的情境與經驗等相關的知識連結起來後便形成一個整體、連貫而且統一的架構,這個架構就是框架 (frame)。這也就是我們在觀賞林熺俊作品時有的類似經驗,好像在他的畫中可以找尋到某些記憶或經驗裡熟悉的事物,尤其近期作品經常出現的門窗或桌椅,在《周公解夢》裡,門窗的開啟象徵著心靈世界與外在世界的溝通,跨出一步走向新的世界,同時也敞開心扉面對別人;桌椅有一種待客迎接的意義,因此我們觀賞林禧俊的作品好像藝術家敞開著雙臂等待我們進入他的世界,這就已經開啟了作品與觀賞者間的第一道門。最有意思的更是這些象徵物並不是實體的存在,僅透過線條的勾勒產生更多自由的聯想,也將畫面的空間感拉大,具有穿透性。而他所使用的色彩基本上以暖色調為主,即使偶爾參以冷色調,不過份凝重而使得重量感消失有了通透性。


林熺俊有感,那是最舒適的人間溫度凝鍊了時間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