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6, 2012
浪峰上的酷兒流行次文化
當英國團體Culture Club的主唱Boy George頂著一頭總是異於常人打扮得假髮或五顏六色的帽子,擦著厚厚的粉底塗上鮮艷的口紅,極盡騷首弄姿用眼神魅惑觀眾時,一股酷兒文化也在1980年代從地下轉戰到鎂光燈舞台。
流行時尚不再只是附屬於高貴奢華之下,新的自我主張與強烈的意識表態成為王道,酷兒次文化引燃的熱潮席捲全世界。衣著的習慣與品味更趨向個性及身分認同,而不是趨附流俗的盲從。頹廢混亂在當年的倫敦成了一種個性,一種展現自我的方式。
來自澳洲的服裝設計師黎.波維利(Leigh Bowery)在倫敦發跡,極富知名度卻也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開啟了「後龐克」的先鋒,有別於傳統龐克的激進與攻擊性,「後龐克」在服裝的選擇上刻意與主流色調互相衝突的流行,甚至刻意簡化性別的差異性,生活就是一種表演,似人像物,雌雄莫辨。僅能用肥胖來形容的波維利穿著在一般人眼中就是特異獨行,在倫敦上談話節目參加宣揚自己的觀點還被現場觀眾辱罵是從未見過的垃圾,但他還是堅持做自己。他的觀念與設計影響廣及流行音樂、視覺藝術、時尚設計、電影、攝影等創意。
2011年剛過世的當代繪畫大師佛洛伊德(Lucian Freud)生前最愛的人體素描模特兒之一就是波維利。在畫家面前他卸下了濃厚的裝扮,全身赤裸或坐或臥一整天與平日的行徑大異其趣,佛洛伊德看見了一顆敏銳的靈魂在蜷縮掙扎,即使肥肉橫陳都充滿了戲劇化的張力。
書籍Leigh Bowe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Icon由波維利最親近的友人描繪最真實的傳奇人物精采生活,他已經成為八零年代倫敦的一個時尚界的象徵。影片The Legend of Leigh Bowery於2002年發行,紀錄1994年因愛滋病過世的藝術家精彩人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