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私人收藏成為公共議題
柏林新國家畫廊(Neue Nationalgalerie)剛因為美國紐約現代畫廊(MoMA)的收藏展創下參觀人潮的新高,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Stiftung Prueßischer Kulturbesitz)(註1)似乎嚐到了營造話題的甜頭,儘管藝術界對「MoMA在柏林」(Das MomA in Berlin)一展貶多於褒(花大錢宣傳美式帝國藝術收藏、缺乏主導策展概念、照單全收美方的展覽包裝),但是對財政困難的基金會而言卻是一支強心劑。
食髓知味,當社會輿論一片韃伐,基金會看準話題熱頭,與倍受爭議的當代藝術收藏大家佛烈克(Friedrich Christian Flick)簽定合約,預計在七年內於所屬的漢堡車站當代藝術展覽館(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策畫展出佛烈克約2500件藝術收藏。開幕當日戒備森嚴,所有來賓都必須經過安全檢查方能進入展覽館,館方深怕反納粹以及猶太人集團滋事,參加記者成員從文化藝術到社會新聞,從國內到國際政治新聞,陣仗之大前所未有。雖然佛烈克的收藏堪稱當代藝術的傳奇,媲美英國收藏家沙奇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一半以上的新聞都集中在這位納粹時代支持希特勒軍火商的後裔。人們對這些以無辜生命所換來充滿血腥的財富感到憤慨,頓時之間「佛烈克」這個名字炒熱了整個德國與歐洲。
相較於德北柏林的「佛烈克收藏展」,位於德國南部巴登巴登(Baden-Baden)的另一位德國大收藏家布爾達(Frieder Burda)斥資邀請建築師理查.梅爾(Richard Meier)(註2)設計,經過兩年時間的興建,甫於十月開幕的布爾達收藏美術館(Sammlung Frieder Burda Museum)雖然同樣有著可觀的現代與當代藝術收藏,卻缺少如前者的爭議性話題少了世人的關注。
雖然受到媒體關注的程度不同,但是不容否認的是當私人藝術收藏展示在社會的當下,終究成為公眾的議題。
本文除了介紹兩位收藏家此次的收藏展之外,同時也探討私人藝術收藏的未來走向。
佛烈克收藏展Sammlung Friedrich Christian Flick
最受爭議的當代藝術收藏家
時間必須推回到德國納粹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斐德利希.佛烈克(Friedrich Flick)以軍火製造商之姿,支持希特勒,奴役將近六萬人為其工作,雖然時代遷移,這段歷史一直是德國人永遠難以癒合的傷口,不僅僅是猶太人,德國人同樣對當時些與希特勒或納粹有所往來的人士都在無形中給予了「黥刑」,社會對這些人一直無法原諒。戦後紐倫堡大審判(The Nürnberg War Crimes Trials),斐德利希.佛烈克被判7年監禁獄中,軍火庫遭銷毀。
或許人各有命,出獄後的斐德利希.佛烈克再次發揮作生意的一流能力,短短幾年便東山再起,於前西德建立起另一個事業王國,財富不斷累積甚至超越納粹時期。身為斐德利希.佛烈克的孫子,斐德利希.克利斯提安.佛烈克(Friedrich Christian Flick)在祖父過世後(1972,據統計為當時全世界前五名鉅富)其子與三位子女(佛烈克與兩位兄姐)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與藝術收藏,繼之仍不斷收藏當代藝術家作品。為了洗去祖父所留下的歷史罪名,佛烈克成立「反仇外、反種族歧視、反偏狹佛烈克基金會」,不過似乎效果不彰,世人仍然以有色眼光看待整個家族,尤其是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更被稱為「血錢」(Blutgeld),因為他以此行善知名,卻不若另一位姐妹將遺產捐出來撫恤曾受迫害的家族。兄姐同時出來指控佛烈克根本是刻意將自己與家族的關係撇清,分明是「佛烈克家族收藏」如今卻成為「斐德利希.克利斯提安.佛烈克收藏」。最令人無法原諒的或許是佛烈克不肯再背負祖父的罪名,即使他獲得約六千萬歐元的遺產,卻認為最不在己,同時也不願為收害者與家屬道歉或作人到補償。
佛烈克繼承祖父遺產加上自己從1980年代初對當代藝術的投資收藏,儼然成為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藝術收藏家,總收藏即超過2500件作品,總值超過上億歐元。
互蒙利益的合作關係
與漢堡車站當代藝術展覽館簽定為其七年的合作關係之前,佛烈克曾經打算在瑞士的蘇黎世興建私人美術館展覽收藏作品,卻被瑞士政府與民間打了回票,他們不希望這種以奴役其他血汗生命所換來的收藏出現在瑞士境內。
佛烈克鍥而不捨,終於找到肯為其背書的柏林市政府文化局與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柏林市早已宣布破產,文化藝術活動的補助捉襟見軸;另一方面,漢堡車站當代藝術展覽館缺乏館方收藏,幾年下來已出現展覽品質低落,無法與其他當代美術館媲美的窘境。因此即使冒著「為納粹幫兇洗脫罪名」的危險,仍然與佛烈克簽下七年的長期合作條約。同時佛烈克出資八百萬歐元整建主館之外的另一展覽廳(Rieckhallen)作為將來新展覽之用。
館方宣稱,這不是為收藏家宣傳,而是有系統策劃出當代藝術大展,由館方策展人主導,收藏家不介入意見。不過這個條約簽定,讓佛烈克頓時省下了八千五百萬歐元的稅付,同時真正名列成為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家之林,未來的效益不可計數。
佛烈克當代藝術收藏
十月廿一日晚間終於正式開幕。德國總理施諾德到場致詞,等於是以官方的聲明來支持收藏家的「慷慨解囊」。(被德國藝術界嘲笑的是施諾德極少在文化藝術開幕活動中出現,這次現身,反而徒增惡名)
第一檔展覽由策展人尤金.布魯蒙(Eugen Blume)率同館方策展團隊選出約400件來自40位藝術家的作品,在佔地一萬三千平方公尺的場地展出十八個主題。要能夠充分並詳細參觀所有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很好的體力與精力,對當代藝術史如果有一些了解才不致錯失好作品。不過光是簡單的瀏覽一遍,就已經是一項大挑戰了(許多記者根本沒辦法走到最後的展覽區),因此展覽中途都設有休息座椅以及咖啡區,這在一般展覽中確實是少見的。可是如果想像這些作品不過是收藏家所有收藏的六分之一,沒有人不瞠目結舌!
不容否認,佛烈克憑藉著豐富的資產以及精準的眼光收藏當今藝壇上極受矚目的藝術家作品。
策展團隊重新架構了佛烈克的收藏,並且依據作品的特色來劃分主題,因此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不同的主題裡,或者是某一個主題以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集結,雖稱不上新意卻可看出對當代藝術的研究與用心。
主題「部分真實」(Halbwahrheit)以諾曼(Bruce Nauman)劇場寫實作品呈現真實與身體的經驗,包括錄像、裝置等作品;「大幻影」(Große Geister)將德國藝術家舒特(Thomas Schütte)的外星人似雕塑置於整個展覽廳呈現虛幻的人間假像,「墨爾的生活」(Mohr’s Life)則是想像一個不存在的人的生活作息裝置作品;「動態中的靜止」(Stillstand in Bewegung)以羅德尼.葛拉漢姆(Rodney Graham)的作品來探討藝術與科學的關係;「花園雕塑」(Gartenskulptur)向已故德國大師羅特(Diether Roth)致敬,展出其生命展現的裝置作品。
其他的群展與個別展覽的藝術家還包括:白南準(Nam June Paik)、費胥利與懷斯(Peter Fischli and David Weiss)、席格纳(Roman Signer)的作品標示出當今錄影藝術的趨勢。傑夫渥(Jeff Wall)、葛拉罕(Dan Graham)、瑪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可多瑞(Rachel Khedoori)的作品呈現空間與建築的互動。派提波恩(Raymond Pettibon)、麥卡錫(Paul McCarthy)、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等人的作品出現性與身體的張力。道格拉斯(Stan Douglas)、衛斯特(Franz West)、提爾特(Diana Thater)以藝術表達空間的戲劇性效果。韓森(Duane Hanson)、馬汀.奇本柏格(Martin Kippenberger)、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查爾斯.雷(Charles Ray)、傑森.羅德(Jason Rhodes)的作品構成「迷思生成」主題。
這些作品個別來檢視都可稱得上是藝術家的代表作之一,令人驚訝的是佛烈克竟然大手筆的一件一件收藏來,參觀這個收藏展等於是一趟最真實的當代藝術之旅。
展覽:佛烈克收藏展
地點:德國柏林,漢堡車站當代藝術展覽館
時間:22,09,2004~23,01,2005
布爾達收藏展Sammlung Frieder Burda
收藏家發跡史
布爾達(Frieder Burda)出生於德國南部巴登地區的小鎮,一個出版商的家庭中,父親不斷發展出版事業,事業版圖擴及德國與法國兩地。1986年與兩位兄長繼承父親的遺產,布爾達則於1975年開始已經繼續父親的出版事業同時不斷擴張事業體,事業總資產超過十億歐元。比起佛烈克,布爾達的家族與藝術收藏史便少了許多新聞焦點,但是基金會的成立,新美術館的興建,讓布爾達不僅事業上風光,在藝術界也成為受敬重的人物。
布爾達幾十年投入現代藝術收藏的行列,距今統計約有550件收藏,舉凡平面繪畫、雕塑到紙上作品。他的收藏比起佛烈克顯然保守且小心謹慎許多,收藏興趣開始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布拉克(Jackson Pollock)、羅斯科(Mark Rothko)、杜庫寧(de Kooning)等人的作品成為他第一批的收藏接下來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德國戰後的藝術家,波爾克(Sigmar Polke)、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巴澤利斯(Georg Baselitz)、萊纳(Arnulf Rainer)、彭克(Penck)甚至是基佛(Anselm Kiefer)的大型雕塑裝置。
其後,布爾達開始回溯德國現代藝術發展史,將收藏作品的時間往前推移到二十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作品,貝克曼(Max Beckmann)、克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馬克(August Macke)等藝術家作品皆在收藏之列。
德國現代藝術的寶庫之一
儘管布爾達個人最鍾愛畢卡索逝世前的作品收藏,但是他最大的一個貢獻與收藏成就卻是一批為數頗豐的德國藝術家作品。這些藝術家不僅是德國戰後藝術發展史上不容缺席的角色,他們的作品都先後或多少都影響了當今世界藝術的進展。
里希特的多元性創作與藝術觀念無人能出其右,他將風景照放大再以油畫方式處理,或者是繪畫完成後加以攝影,再於攝影作品上依據畫面重新圖上油彩,然後又重複同樣的過程,這種觀念與創作並行的藝術表現衝擊藝術界對「複製」與「再現」的思考。
巴澤利斯的創作則受原始藝術的影響甚深,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將作品倒立後簽名並記下日期,挑戰觀眾對作品的熟悉與制式的觀賞經驗,反諷社會的虛偽。彭克的作品同樣具有強烈的原始、即興塗鴉風格,意圖脫離主流也是對當時社會的反動。波爾慕冉克多使用現成物並以遊戲的動態,以噴畫或拼貼完成創作,雖然素描與繪畫根基厚實,他卻以此來告誡觀眾所有的一切都是疏離,所有的答案都是欺騙。基佛的作品時常籠罩著深沉的悲痛,反思戰後的物質主義並追悼受難的心靈。
另一個不同於佛烈克與另一位來自慕尼黑的大收藏家布蘭德霍斯特(Udo Brandhorst)之處,布爾達的私人收藏與美術館(他獨自斥資兩千萬歐元興建美術館)全部與巴登地區藝術展覽館(Staatliche Kunsthalle)合作,每年至少策劃一檔收藏展,同時當布爾達離開人間之日,所有的收藏將全部成為巴登巴登的收藏。
美術館建築新焦點
除了布爾達的豐富收藏之外,新建的美術館將成為巴登巴登地區的新地標。布爾達基金會成立於1998年,隨後計畫興建美術館於法國南方慕冉(Mougins)──畢卡索生前十年的居住地,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德國家鄉作為回饋。
由理查.梅爾所設計的布爾達美術館為一棟延伸於公園的三層樓建築,同時以大量的玻璃來接引自然光線,並讓建築與環境合而為一。觀眾一到達美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基佛的大型作品《躺在海邊的波希米亞》(Böhmen liegt am Meer)。
十月份在眾所矚目下正式開幕,德國人又多了一處欣賞現代藝術的去處。
地點:德國,巴登巴登
Lichtentaler Allee 8 b, Baden-Baden, Germa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