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3, 2009

Art Unlimited , 2009 Art Basel

2009年巴塞爾藝術無限


巴塞爾藝術覽會(Art Basel)今年邁入四十周年,近十年來於前任藝術總監山姆•柯勒(Sam Keller)的大幅與創新改革下,Art Basel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一。十年前柯勒突破傳統畫廊展覽的小坪數限制,將巴塞爾世界貿易中心的第一大廳闢為大型作品的展示空間,十年來「藝術無限」(Art Unlimited)展出單元雖然是畫廊展出藝術家大型裝置與錄像作品的權宜措施,在展出申請作品的精挑細選以及以舉辦大型展覽的策展方式籌劃下,已經成為巴塞爾藝術覽會最受歡迎的單元。尤其緊接在威尼斯雙年展之後舉辦,難免將雙年展國際主題展與「藝術無限」單元拿來比較,由此也可見其份量與重要性,雖然有些專業藝評還是認為這個單元的商業機制仍然存在,雙年展的純度與學術性還是略高,但是不可諱言的,「藝術無限」已經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一大招牌,除了觀眾之外也吸引藝術家在此展出新作。

自2000年起至今十年,曾於「藝術無限」單元展出的藝術家超過六百位,美術館以及國際大展的規模讓作品更凸顯出其力量,散發內在的韻味。2009年 「藝術無限」繼續由去年來自瑞士日內瓦的西蒙•拉姆尼爾(Simon Lamunière)策劃,展出24個國家的59位藝術家作品,百分之七十五的作品為藝術家特別為此單元而創作(巴塞爾博覽會已經跳脫傳統藝術家屬於哪家畫廊的介紹方式)。

已被稱為德國當代藝術大師之一的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超過四十年的創作生涯持續透過反傳統的媒材與過程致力再現自然與繪畫角色的緊密關係,石灰、磁粉、沖洗相片的化學原料、氧化錫都可以如同顏料在畫布上塗抹,《混濁的繪畫》(Cloud Paintings)創作於1992年,是藝術家在畫布上製造神祕與奇幻的經典之一。

性別議題、底層生活紀實是圍繞美國藝術家南•戈爾汀(Nan Goldin)創作的中心意念,《性事成癮的敘事歌謠》(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e)自1973年開始拍攝於紐約的夜間俱樂部表演,一直持續到1886年,戈爾汀收集出超過七百張的照片,「藝術無限」單元中展出的是其中的某些作品,也是第一次於歐洲公開展出。

委內瑞拉藝術家耶蘇•拉菲爾•索托(Jesús Rafael Soto)以其歐普藝術與動態雕塑聞名於世,特別是由懸掛的細絲管的所組成的方型列陣俱有穿透互動的雕塑更是獨一無二,《無題》(Untitled, 1970)最後一次出現於1970年德國曼海姆藝術協會(Mannheimer Kunstverein)展覽,經過將近四十年重新面世。

德國雕刻裝置藝術家史蒂芬•巴肯霍爾(Stephan Balkenhol)今年初於漢堡堤壩之門美術館(Deichtorhallen, Hamburg)剛展出大型個展,其中的幾件大型雕塑旋即被畫廊經紀代理,此次展出由四家畫廊共同承擔運費與展出,可見其後續的市場力,他的人像雕刻幾乎出現在德國每個大城市的角落,甚至是漢堡的易北河上成為永久的公共藝術。2008年新作《宇宙》(Universe)由五件大型的木板雕刻與繪畫組合而成,由如大型屏風與牆面,巴肯霍爾將雕刻與木板繪畫構築出人與自然的世界。

2000年於巴黎過世的中國藝術家陳箴1997年作品《福倒/福到》(Fu Dao/Fu Dao, Upside/Down Buddha/Arrival at Good Futune)從春聯的福字倒貼,中國人不僅看還要讀出來才能獲得好運,一種無科學根據的信念卻支撐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寄託與常民的希望。陳箴於作品中反映中國社會精神與現實、政治權力與理想的矛盾。雖然藝術家辭世多年,其作品所散發的內在強度與震撼已經超越文化隔閡與時空的流變,威尼斯雙年展國際主題展中其作品於綠園城堡展出。印尼出生,定居阿姆斯特丹的費歐娜•譚(Fiona Tan)2007年錄像作品《記憶的失落》(A Lapse of Memory)談一個名叫亨利的歐洲老人卻熱衷各種不同的亞洲傳統活動,諸如太極拳、打坐等,費歐娜•譚仍然以她擅於說故事的口吻描繪東西方文化的故事,她今年代表荷蘭國家館參加威尼斯雙年。

美國藝術家馬修•戴•傑克森(Matthew Day Jackson)2009年新作《精力充沛家族》(Dymaxion Family)裝置是藝術家對死亡、烏托邦信仰、超凡脫俗到救贖重生的探索。Dymaxionu 是個自創字,來自dynamic maximum tension三個字的組合, 四個木製燈箱裡如同屍骨的人偶在箱內不斷透過鏡面反射,死亡意象卻又與神仙幻境融合。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獲得最有潛力新進年青藝術家銀獅獎的瑞典娜塔莉•迪約伯格(Nathalie Djurberg)原本僅創作動畫錄像,自2008年起開始加入裝置雕塑,《犀牛與鯨》(The Rhinoceros and the whale)及《放下憂傷苦惱》(Putting Down the Prey)延續其一貫的疏離與渴望的主題,《犀牛與鯨》曾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Moderna Museet Stockholm)展出。另一位也在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國際主題展受邀的是卡麥隆藝術家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由碎紙組合而成的大巨獸不知實為何物,《Le Verso du Vice Recto, 2000-2007》要觀眾由自己的經驗出發去想像這個大型巨獸會是甚麼,從而相信自己超越人云亦云。同時兩地作品出現的還有漢斯彼得•費爾德曼(Hans-Peter Feldmann),今年於威尼斯展出的作品即是藝術家去年於巴塞爾藝術無限展出的創作,今年於巴塞爾的作品《一百年》(100 Jahre, 1996-2000)則是攝影作品。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的《馬拉加之塔》(Torre de Málaga)是2007年為西班牙馬拉加當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Málaga)展覽所創作,此裝置由回收的木板搭建而成,木屋建築靈感則來自馬拉加當代藝術中心,內部陳設則以藝術家的工作室一景為原型,觀眾可以走入屋中參觀,牆面則有藝術家的作品。

今年不論是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主題展或是巴塞爾博覽會的藝術無限單元都有回歸藝術本質的傾向,甚至出現極簡主義型式的作品,巴塞爾展出中,義大利藝術家喬凡尼•安塞爾摩(Giovanni Anselmo)的《Dove le stele si avvicinano di una spanna in più mentre la terra si orienta, 2004》以九大塊水泥塊組成、英國藝術家約翰•貝區(John Beech)《橫樑上被膠帶綑住的手套》(Beam wih Tape-Glove Ball)如同一件觀念藝術、美國藝術家約瑟夫•馬里歐尼(Joseph Marioni)的2009年新作《光之殿堂》(A Sanctuary for Light)以單一顏色的繪畫懸掛於白色牆面,經由色彩反映出空間的色澤、1939年出生的德國藝術家華爾特(Franz Erhard Walther)2003-2009年作品《五十五批手捲布》(55 Handlungsbahnen),尋求的是單純的造型。

德國藝術家史特林格•路比(Sterling Ruby)以耐熱塑膠薄板組合裝置的《Grid Ripper》與美國藝術家班克斯•維歐列特(Banks Violette)的《Not Yet Titled (light Spill)》顯示1970年以後出生的藝術家又回到二十世紀大師的作品中尋找靈感。

與藝術無限常被相提並論或同時放在一起觀賞的是「公共藝術」(Public Art Projects),往年屢有佳作出現的戶外雕塑可能在經費拮据的預算考量下大幅縮水,空洞單調的作品無法將整個會場的氣氛與場面撐起來。

「藝術無限」(Art Unlimited)單元的展出並無特別的主題規劃,純粹就作品的屬性與型態由策展人安排展出的空間,因此若要在此找到任展覽的論述或者窺見系統式的藝術脈絡反而是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因為其單純的以提供更大與自由的空間展出由畫廊提供的藝術家作品,欣賞的樂趣去也就由此而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