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ARS-James Le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rtist whose work concentrated on minimal hermetic forms, reduction towards essence and absence, and an acute sense of the ephemeral, died on Thursday, May 23, 1997, at the Anglo-American hospital in Cairo, Egypt. He was 65 years old."
-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4, 1997
《The perfect love letter is I write I love you bachwards in the air 》,1974
詹姆斯李.拜亞(James Lee Byars,1932~1997)被稱作是「寂靜的魔術師」(magician of silence)。他的作品經常潛藏著巨大的詩意,而且總是出現片刻就倏乎消失,融合了想像與現實的魅力,將自己置身於作品之中,創造出最動人的一剎那。即使藝術家已經去世七年,他仍然藉由充滿絢麗的作品「還魂」,整個展覽場地似乎還感覺得到拜亞隨時出現又頓時消失的神秘感。
在這個回顧展中,策展人以編年的方式,一個展覽室接一個展覽室地呈現拜亞的創作歷程,觀賞者正可以藉由這樣的安排順循著藝術家的足跡體驗瞬間(suddenness)與片刻(duration)交集與張力。
1970年的影片《自傳》(Autobiography,1970),拜亞竟早已大膽的在片中採用了數分鐘全黑的畫面與寂靜無聲的世界,接著是一個極為細小的藝術家身影遠遠地站在攝影機的千里之外,以二十四分之一秒的速度出現,復又消失在一片黑幕之中。接近尾聲,觀賞者開始懷疑這個影像是真實出現過或者只是一個幻影;抑或是根本只是一道光線還是影片本身出現瑕疵。拜亞以此自傳影片回應了1930年代班雅明對靈光乍現的理論分析,同時也再次詮釋了藝術品經由機械轉換後在觀賞者眼中的意象已不復原有的吸引動人了。
《死亡遊戲》(The Game of Death,1976)中,拜雅直接以表演來演譯死亡的消失現象,同時也直接說明他對於「瞬間消失」這個現象的熱衷與狂熱:他與12為穿著黑色素衣的醫生站在科隆(Köln)大教堂旁的一家旅館Dom Hotel的13座陽臺上,所有人同時發出在口中發出”忒”(th)的聲音(註1),接著,所有人在一瞬間同時消失於無形。
1994年拜亞又來到德國科隆,這一年他主要是接受Wolfgang Hahn藝術大獎。他又是一身黑的打扮,但卻加上了眼罩與帽子,俺然是「蒙面俠蘇洛」的化身。當他翩然出現在現場,給了現場來賓一個《完美的微笑》(The Perfect Smile),他的作品就在短短的瞬間出現又消失,同時也是科隆路德維博物館(Ludwig Museum)第一件「非物質性」(immeterial)的藝術收藏,同時也是藝術史上的第一件。「完美」一詞自此有了新的詮釋:完美,是的!但已經成為過去式!類似的表演還有在早前(1974)於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的Palais des Beaux Arts廣場前,拜亞的打扮是全身純白,以手指在空中筆劃,這叫「寫在空中的情書」。在錫恩美術館中這個《完美的微笑》將會在影片中每天出現一次。
《完美的玫瑰花桌》,1989
展覽場中最令觀眾感覺浪漫的是重新呈現的《完美的玫瑰花桌》(The Rose Tabel of Perfect,1989)。3,333朵新鮮的紅色玫瑰含苞待放,在展覽期間從綻放到凋謝。
策展人歐特曼(Klaus Ottmann)在記者會中陳述了這個展覽的獨特性:「《生命.愛與死》這個展覽是藝術家於1997年過世後的第一個具有論述性的回顧展。展覽的重點在呈現藝術家精神狀態與藝術觀念的緊密度,去除藝術家在展覽中以表演的形式強化作品的深度,這一次我們著重於藝術家作品本身的純粹度以及在藝術史與哲學詮釋的重要性。」如果身在現場或許就真的能夠感受到策展人所要表達的:斯人已遠,但精神長存。拜亞的作品不只是觀念藝術,也不像波依斯要控訴社會的現象,因為藝術家所欲體現的正是生命與死亡的模糊地帶,並以「愛」來緩衝兩者的對立,以「瞬間」片刻跨越到「永恆」的國度。
拜亞的表演是一例,但是他的裝置作品相同的不斷在追尋「完美的永恆」。
17.5公尺高的黃金色巨塔(The golden Tower, 1990/2004)矗立在展覽大廳,仔細一瞧,高塔圓周刻滿以英文和德文的藝術家自述,有如日記一般描述生活細節與感想,黃金高塔在燈光照射下出現通透的漂浮感,象徵藝術家心中的巴比龍(Babylon);《馬賽的紅色天使》(The red Angel of Marseille,1993)在300平方公尺的空間裡擺放了1,000顆紅色玻璃球,製造迷幻效果;《拜亞之死》(The Death of James Lee Byars,1994/2004)如同《完美的玫瑰花桌》的方式重塑藝術家表演之後的景象,整個空間充滿金箔,場中即是當年拜亞橫躺以示死亡軀殼的位置。即使藝術家不復存在,策展人卻讓藝術品獨立存在,同時藝術家藉由其藝術品還魂歸來。
《拜亞之死》特別令我有戰慄的精神狀態出現,不是恐懼害怕而是一種接近永恆的無知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讓我似乎抓到了一絲訊息:當年拜亞就躺在金箔之中,他暫停呼吸、停止動作宛若死亡,但他卻不是為自己舉行告別式或哀唱輓歌,而是藉由這個表演將生活與死亡、存在與消失、起始與終結、無形與永恆的矛盾消容於一體,用寧靜的愛來包容一切。
因此我才會有這種感覺:拜亞或許就在某個角落,突然現身24分之1秒,再來一個《完美的微笑》!
展覽場地一景
柏恩哈德在其小說中寫道:「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存在都被創造為最偉大的藝術品。」(註2)以這段文字來描述拜亞的作品與其生命恰是一個註解。
註1:這是從希臘單字thanatos所衍生出的音聲,此字彙的意思為死亡。
註2:柏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奧地利作家。此段文字摘自其1983年著名小說「失敗者」(Der Untergeher)。
詹姆斯李.拜亞簡歷
1932 出生於美國底特律(Detroit, USA)
研讀藝術、心理學與哲學
1957 中斷所學定居日本京都一直到1967年,學習佛教、禪修以及日本能劇
開始學習日本傳統製紙術,後來使用在其作品中
1972 受史澤曼(Harald Szeemann)邀請參加第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欣賞波依斯才華,陸續完成《給波依斯100封信》
1997 去世於埃及開羅(Kario, Egypt)
2000 《給波依斯100封信》於德國展出
James Lee Byars: Letters to Joseph Beuys一書出版
詹姆斯李.拜亞曾受邀參與的國際大展
1980與1986威尼斯雙年展
1972、1977、1982連續三屆德國卡塞爾第5、6、7屆文件展
James Lee Byars
*1932 Detroit / MI - 1997 Kairo / Ägypten
Objekte, Installationen, Performances
Konzeptkunst, skulpturale Grundformen wie Kreis oder Kugel
1965 Performance "A Mile Long Paper Walk"
1969 Gallery Wide White Space, Antwerpen; Bekanntschaft mit Beuys und Broodthaers
1971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Galerie Michael Werner, Köln
1972, 77, 92 documenta 5,6,9, Kassel
1975 Biennale Venedig
1983 Stedelijk Van Abbemuseum, Eindhoven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1986 Kunsthalle Düsseldorf
1993 The Bathhouse, Tokyo; Kunstverein Stuttgart
1995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The Golden Room"
1998 The Arts Club of Chicago
1999 Kestner Gesellschaft, Hannover
2000 Galerie Sabine Knust, München
展覽:「生命.愛與死亡──詹姆斯李.拜亞回顧展」
Leben, Liebe und tod—James Lee Byars
地點:德國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Germany
時間:13. MAY - 18. JULY 20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