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23, 2004

莫娜.哈同姆──以身體試煉生活的藝術家

"If you come from an embattled background, there is often an expectation that your work should somehow articulate the struggle or represent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That's a tall order, really. I find myself often wanting to contradict those expectations."--Mona Hatoum
 
生命如此沉重,身體的苦痛成了穿越酸澀的起始。
 
提起莫娜.哈同姆(Mona Hatoum),幾乎所有的文字介紹一定先從她的出生背景與性別談起,似乎這是了解藝術家作品的第一把鑰匙。但是讓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反其道而行,先來談藝術家的作品再回過頭來了解其背景,或許對藝術家以及作品是比較公平的對待。
 
+與-、加與減、正與負
 
時間的輪軸總在不經意中一點一滴流逝,以「時間」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多不勝舉,今年台北美術館也以此作為典藏主題展。但是在哈同姆的作品《+ and–》裡,時間是在流動而且更怵目驚心的是流逝之後毫無痕跡。《+ and–》置放於漢堡展覽廳的入口中庭,策展人Christoph Hennrich解釋展覽以此作開場,點出了藝術家對事件背後的「時間」以及交互的關係著墨更多的關心。這樣多愁傷感的主題在哈同姆的處理下,一如她作品的批判基本調性,不如其他藝術家在處理相同題材時表現的詩意。
 
四公尺長的直徑圓盤置滿沙礫,中軸則有一個順時針方向旋轉如釘鈀的鋼製轉軸,當一方在沙盤上畫下時間的烙痕,軸心半徑的另一端則是撫平痕跡的「殺手」。在此,藝術家透過「時間」的概念觸及社會對事件關注的態度,以及人們如何試圖抹去曾經發生的過程,哈同姆不只是一個善感低吟的歌手,更多的傾向是以藝術反應社會荒謬與不公的旗手。
 
她不願如一般人掩耳遮眼粉飾太平,反而不斷拉扯出人們內在的矛盾掙扎同時予以具象化。就如這件開場作品《+ and–》同時道出了世界強權的主宰。不過這件作品在所有展出中算是最溫和而不具太多感官傷痛的寓言。
 
桎梏.痛處
 
接下來走上展覽廳二樓,哈同姆的作品開始強力地從精神感官鬱悶與肉體軀殼傷痛的交界不斷強化其臨界點。觀眾開始對這些處理得極為簡潔甚至是「乾淨」的作品產生初始的逾越感,不若一些藝術家一開始就將作品表現得如洪水猛獸般跋扈,哈同姆的作品顯然簡潔而不複雜,但是一一仔細端詳內容後卻反而開始懷疑起生活裡的約定俗成是否那麼令人快樂,這種驚疑恐懼經由作品的每個角落慢慢傳遞到觀者的感覺深層。
 
首先是一部表演藝術的紀錄片。哈同姆雙腳綁著一雙鞋子緩步驅行,她光著雙腳卻讓一雙鞋被拖行著,走在街頭從大街走到小巷,路旁的行人不是投以怪異的眼光就是互相竊笑私語,沒有人上前詢問也沒有人試圖阻止,似乎一場荒謬劇在街頭上演只是「他人的故事」一切都與自己無關。或許當我門身在其中也會不自覺得如同其他行人一般,但是當一切成為錄像,陸上行人成為表演中的一部分對照時,身為觀眾的我們恐怕沒有辦法如同影片中的路人毫不在乎或輕蔑取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悲憫的沉痛。
 
表演本身不再只是一個表演,而是生命舉步蹣跚的再現,路人的竊笑就如同世俗過眼雲煙的歡娛,載不動如此沉重的負荷。
 
到底莫娜.哈同姆要說些什麼?
 
再循光影前進,兩個懸吊的燈泡緩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移動,四周則是由一個個小鐵籠所搭起的大圍籬,光影在空間的牆面隨之移動,形成一個個交疊的網狀陰影。分明是小鐵籠,觀賞者可以走進走出沒有約束,可是牆面的光影雖然只是觸摸不到的影子又有如真正的囚籠將人團團圍住在整個空間裡頭。《光影物語》(Light Sentence, 1992)以實探虛,卻又以虛觸實,光與影是主角,人物是困在裡頭的囚犯。
 
接下來莫娜.哈同姆將觀眾帶到家居生活裡,眼前一切所見都是家中的生活用具或家具,但是裡面卻大有文章。
 
一面普通的鏡子,正中央卻寫著「你仍然在此」(You are still here),令人突然一股寒意由內而生,鏡中的我是否就是真正的我?我是否仍然真實存在於此?這個肯定的句子卻產生了極強烈的質疑訊息,尤其在面對鏡中自我或者由側面攬鏡,鏡中的我並不存在,反射的的只是其餘角落的影像。「我」在鏡中世界消失了,可笑復可悲的是鏡中的一句「你仍然在此」充滿了諷刺與懷疑。
 
一張嬰兒床,看似安然舒適,再往前一瞧,欄杆圍起的小床竟然不是舒服溫暖的被褥而是放大的切蛋器(歐洲人將水煮蛋切成片狀置於麵包或沙拉中的機器);偌大的三面屏風,竟是放大後的廚房用具,用來將蔬菜切絲或是起司磨碎的工具;然後是放在展廳正中央位置的一小張腳踏墊,上面一個親切的「歡迎」,但是千萬不要誤踩上去或者試圖觸摸,上面充滿了無數的鋼針,迎接的背後是一把利刃。
 
一張餐桌上擺放著一副餐具,餐盤上是播放著人眼珠特寫的影片鏡頭,到底這個社會是吃人的世界或者是人冷眼旁觀吃的世界?
 
再往下一個展覽廳一瞧,一個大的獸籠裡沒有動物只有一組洗臉盆,《Cage-à-deux, 2002》警示了親密關係的危機。
 
政治,不可抗拒的宿命
 
莫娜.哈同姆的作品裡有著及強烈的政治意涵,即使普通人都能一眼瞧見。
 
《穿過我的死亡身軀》(Over my dead body, 2000)以數以百計的小兵士模型成排布滿牆壁邊緣,另一張圖片上一個士兵玩偶走上藝術家的鼻樑,槍口朝著眉心,藝術家怒顏以對。
 
第十一屆卡塞爾文件展中展出的作品」《家的束縛》(Hombound)是一件精采充滿寓意,卻又觸動人心的大作。房間中充斥著家庭裡的大大小小家具,讓遊子一見有一種回家的親切感,可是卻是不得其門而入,外面圍繞著鐵絲網,形成了隔離,每一件家具似乎都通上了電流,輪番發出通電的聲響與燈泡的光量。家,成了一種歸不得的渴望,內部存在太多的危機與束縛。
 
一件中東的傳統布料,充滿異國風味,但是對來自此地區的人們而言卻是另一個家的感覺。為什麼一塊簡單的布料竟然鎖在玻璃櫃中?令人不感置信的是織布的原料除了紡紗之外還有藝術家的頭髮,一塊120公分見方的布料用了七年的時間來完成。《Keffieh, 1993 – 1999》直指了對家鄉一切熟悉事物的渴望,髮絲是一種聯繫與牽絆,同時也是精神的回歸。但是為何只能在編織裡幻想事實?是有家歸不得或者是家已不再是家,僅存的只有這麼一些些微的記憶。
 
她,來自黎巴嫩
 
一路走來的作品欣賞之後或許對藝術家的背景開始會有一些概念了。1952年出生於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家庭,成長的背景已經比許多人有著更複雜而難解的國家認同與身分定位。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評論文字總要先描述藝術家的成長身分,這個特殊的景況或許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當然除了台灣不被承認是一個主權國家之外,至少我們還有一個立基之地,可是對巴勒斯坦人而言,在黎巴嫩出生並不表示已經成了黎巴嫩人,因為他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
 
1975年定居英國倫敦,藝術家從此與「家鄉」有了距離,可是這個「家鄉」卻又模糊不清,沒有屬於自己的味道。
 
於是在莫娜.哈同姆的作品裡不斷的出現「家」的意象與「政治」的符號。這兩個主題圍繞著她的思慮與生活,日復一日反覆不歇,於是以身體去試鍊並衝破枷鎖與藩籬成了她必須走的道路。
 
哈同姆的藝術表現形式包含了表演、錄像、影帶、裝置,單純、乾淨的作品為她贏得極簡主義雕塑(Minimalist Sculpture)與觀念藝術家的歸類。確實,她的作品中不是要去高談闊論人生哲思或形而上的精神生命道理,而是透過這些作品反應一個存在的事實與狀態,以及一個藝術家面對身分認同的荒謬提出質疑,這個認同不僅是國族式的,還有性別上的與情感上的。她不斷在創造精神與肉體、物質與靈魂的對應與矛盾,而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性。
 
哈同姆如此描述自己的作品:「你首先對作品有了身體上的經驗。但是我希望作品能夠開啟感性與理性的兩個層面:其中的意義、關聯、組合透過身體的感知提昇到精神或是純粹想像的境界,讓你所見能與你所想結合為一。」
 
由這段話就可以窺知藝術家的作品創作策略與風格,難怪欣賞她的作品總會感到身體的痛處,然後腦筋開始去想像未曾經歷或者經歷過的經驗。
 
海港漢堡
 
一群人隨著策展人穿過漢堡展覽廳的當代藝術館與舊建築大廳的地下道,再往就大廳的廳堂一站。令人嘆為觀止的拱圓形大廳牆面正播放三個大螢幕組合而成的德國漢堡街景,熟悉的是,三個畫面其實就來自漢堡藝術展覽館的幾個方位,正面是漢堡火車站,兩旁則是其兩側街景。
 
從來沒有這樣看過漢堡市,原來從美術館的方位望出去的漢堡有著不一樣的氣味與音響。因為看起來不太像漢堡,大家熟悉的另一面是海港、艾斯特湖、教堂,但是在這裡只有火車站屋頂以及大馬路。我想真正的漢堡人可能體會又是不同的,它讓我思索我在哪兒?即使我也住在這裡。
 
作品名稱不叫漢堡而叫「外望」(Lookout, 2004),或許藝術家不意於呈現漢堡而在表現一個不同的視野。這也是整個展覽60件作品的壓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哈同姆繼英國、美國後,在德國的首次大型完整創作檢視與新作發表展,展出作品包含了藝術家每一個創作階段的重要作品,同時藝術家對此展出的重視讓她早早就在漢堡籌備。
 
藝術大獎
 
今年可說是莫娜.哈同姆豐收的一年,繼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兩年一度的藝術大獎(Sonning Prize)之後,又再接獲更大的消息。堪稱歐洲極為重要的藝術大獎之一,由瑞士Roswitha Haftmann基金會所頒發的歐洲藝術大獎(獎金120,000瑞士法郎)公佈哈同姆為今年獲獎者,之前得獎人包括Walter de Maria、Maria Lassnig、與Jeff Wall。頒獎典禮將於今年十一月於瑞士蘇黎世的藝術之家舉行。
 
同時哈同姆受德國DAAD文化學術交流總署邀請於柏林擔任駐市創作藝術家一年。繼漢堡藝術展覽館展出之後,展出作品將巡迴於波昂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完)
 
 
 
 
 
莫娜.哈同姆重要個展紀錄
 
1994  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 Paris)
1997                  大型創作展由美國芝加哥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策劃展出,並巡迴於紐約新當代美術館(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MoMA、英國劍橋、與愛丁堡蘇格蘭國立現代藝術畫廊(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rt, Edinburg於1998)
1999  義大利Turin
2000        英國泰德畫廊(Tate Gallery, London)
2003        美國紐約MoMA
2004        德國漢堡、波昂、瑞典斯德哥爾摩
 
 
 
展覽:Mona Hatoum
 
地點:德國漢堡Hamburger Kunsthalle
時間:26, 03~31, 05, 2004
地點:德國波昂Kunstmuseum
時間:17, 06~29, 08, 2004
地點:瑞典斯德哥爾摩Magasin 3 Stockholm Konsthall
時間:09, 09~19, 12, 20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