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30, 2004

開幕前飽受爭議質疑的拜魯特藝術節

"I want to convince life that it is stage managed, and convince theatre that it wouldn't get by without life." Christoph Schlingensief, Director

素有德國藝術界「壞男孩」之稱的詩林根錫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竟然在去前受邀執導今年第93屆拜魯特藝術節(Bayreuther Festspiele)的開幕歌劇。一個是在劇場界玩出不同新花樣的42歲壞小子;另一邊是極為保守卻又享有盛名的華格納歌劇盛典,兩者都想要多一些新嘗試,於是去年底一拍即合。

沒想到消息一出,嚇壞了德國歌劇與古典樂界的老先生、老太太們。他們擔心拜魯特藝術節偉大而莊嚴的盛名以及華格纳的神聖樂曲將毀在他的曾孫渥夫崗.華格纳的手上以及詩林根錫夫怪異的腦袋裡。一時間全國譁然,你一定想不到這新聞出現在晚間的新聞時段,而且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討論話題。

藝術節開幕在即,全德國人都在注意壞男孩這會兒要如何顛覆傳統德國歌劇。開幕當日(24, 07, 2004)報紙已經開始預告即將發生的大事,夜間新聞竟然出現罕見的SNG現場立即實況播報開幕前的詭異氣氛以及演出後的觀眾反映訪問。有誰什會相信,歌劇界的大事竟然成了德國人除了足球賽之外,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

許多的疑慮逼得藝術節主辦單位與導演詩林根錫夫必須召開記者會說明。

開幕當天可謂冠蓋雲集,每位觀眾都是響叮噹叫得出名字的大人物,同時涵蓋政、經、藝術界。拜魯特藝術節的票根本是比登天還難,即使你一年前就開始預訂還不一定輪到你入場觀賞。藝術節已經成了華格納甚至是德語歌劇的一個標記。

詩林根錫夫果然是有勇氣且願意接受挑戰的藝術家,他所執導的這齣歌劇是華格纳的封卷之作「帕西法爾」(Parsifal,1882,華格纳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劇中描寫的多種族景象與聖經意象交融給了詩林根錫夫許多的當代靈感,他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舞台效果,同時邀請許多非洲足裔演員於台上演出,表達出上帝的胸懷。

演出一結束,對許多想要準備大加揶揄的人士一個大失望,因為至少演出過程中規中矩,沒有驚世駭俗的內容出現,觀眾的反映也沒有想像的差。第二天報紙出現的標題都說是「遠離了醜聞的風暴」,德國人這一點確實讓我佩服,他們開始就事論事,討論歌劇是否應該如這次的表現,加入劇場的元素給予新意,這麼多的五光十色的投射影片是否消退了歌劇的莊嚴性。想不到第二天台灣某報的新聞用了法新社的翻譯,內容與表現之字不提,只是冷朝熱諷說觀眾於演出後喝倒彩十餘分鐘,可是以一向嚴苛的德國人都沒有這樣批評,為何台灣媒體依然喜歡以八卦的聳動內容來吸引讀者?

當然這是我在德國看到的報導,多多少少平衡一下不同的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