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17, 2004

「土耳其現象」在德國

Im Gegensatz zum anderen deutschen Wettbewerbsfilm, "Die Nacht singt ihre Lieder", hat das Berlinale-Publikum den Film "Gegen die Wand" von Fatih Akin mit Begeisterung aufgenommen.
 
說來可能你不會相信,而我也是真正住在德國之後才發現這個奇特的現象:德國境內土耳其人人數之多超過想像,我時我甚至懷疑我到底是在德國還是在土耳其。根據統計,全世界土耳其人數最多的三大城市,第一是伊斯坦堡,第二是安卡拉,第三大城市不在土耳其境內而是在德國的首都──柏林。
 
故事要回溯到1961年。
 
德國與土耳其政府簽定「德國勞務市場向土耳其招聘勞動力協議」,德國向土耳其招募勞工,期滿兩年勞工必須返回,但是一紙協定卻毫無約束力,土耳其人一待下來後就不再回到祖國,四十多年下來早已出現第四代土耳其後裔了!可是同時衍生出的問題確曾出不窮,儘管土耳其勞動階級多,為德國的勞動生產力建樹不少,可是慕斯林教派的宗教影響,土耳其人在德國自成一個社會,他們住在德國,過的卻全然是土耳其的生活。尤其是柏林的Kreuzberg這一區,簡直就是另一個小伊斯坦堡。
 
其實對這種現象我是暨愛且恨。土耳其人做生意就像台灣人一樣,會想方法吸引顧客,偶爾給個小惠或是少算些零頭,都讓我這個台灣來的異鄉客感覺特別親切,不像一些德國佬,想要買東西得看他們臉色,買個水果卻不讓我挑,這叫我怎麼買得下去?我們的原則是不但眼見為憑,還要捏一捏、敲一敲肯定沒問題才會放進袋子裡。
 
土耳其人不一樣,隨便你摸,還猶豫的時候就切一塊讓你嚐嚐,如果下了決心買了,老闆又會多放一些在袋子裡。他們還會學幾句「你好!」、「謝謝!」、或是「再見」讓人不好意思空手離開。
 
不過真正對德國產生問題的當然不是買賣的問題,而是這些生活模式的無法協調。我真的很佩服中國人的適應能力,往往在異鄉成就特別的事業讓人刮目相看;當然也有許多優秀的土耳其人,但是根據統計,許多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一生到老並不會講德語,因為他們完全生活在自己起來的象牙塔裡,他們完全無法適應外在的社會。這種問題德國政府也大傷腦筋,甚至想方設法要這些土耳其小孩學會德語能夠融入社會生活,減少社會的問題與負擔。當然這不是要土耳其人背宗忘祖或是放棄自己的文化,生活在異鄉的中國人從來沒有這種問題,真正的關鍵在土耳其人的宗教信仰上。
 
社會的多元當然讓德國更為有包容性,只是我有時會突然晃神,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生活在德國。
 
這種現象當然一些聰明的土耳其人也感覺到了,他們發現了移民德國的土耳其人現象,有人以音樂、有人以文學、還有人以電影來反映當前的現象。終於這個風潮在今年柏林影展中受到注目,土耳其導演亞欽(Fatih Akin)所執導的電影「愛無止盡」(Gegen die Wand-德文片名/Head on—英文片名,不懂台灣為何取這個片名)奪得最佳影片金熊獎,不僅讓德國奪回失去多年的金熊獎座,更讓德國人對土耳其人刮目相看。當然土耳其人的移民問題又一次被放在公眾的討論焦點下。
 
這是一部令人感動的移民故事:Cahit 與 Sibel是兩個出生在德國的土耳其人,為了幫助Sibel離開極為保守的土耳其家庭,Cahit決定與她結婚並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是Sibel仍保有全然自主的性生活。剛開始Cahit輕鬆以對同時發現這是人生的一個新意義──他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但是長久的共同生活讓他在心中慢慢產生對Sibel愛意,同時他也開始羨幕甚至是忌妒起Sibel的許多性伴侶。終於強烈的忌妒心讓他失去理智殺了Sibel的愛人,Cahit也面臨了服刑的命運。
1980年代在德國約有128本著作由土耳其人完成,其中談的大多是移民的問題,可是第三、第四代的土耳其移民著作談論的不再交移民問題當作是藝術創作的核心,現在他們以德文來創作,表達大社會中的現實問題。這是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面臨的新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