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4, 2011

Yael Bartana 雅薾 芭塔娜


1970年出生於以色列北方阿弗拉市(Afula, Israel)的雅薾 芭塔娜(Yael Bartana)畢業於耶路薩冷的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在校期間主修攝影,因此奠定了她未來創作以影像攝影為主的基礎。曾受邀參加聖保羅、利物浦、伊斯坦堡雙年展與卡塞爾文件大展。重要的美術館個展包括Museum of Modern Art in Warsaw、Van Abbemuseum in Eindhoven、PS1 in New York、Kunstverein in Hamburg與Moderna Museet Malmö。


芭塔娜以攝影、錄像、聲音、裝置等影音畫像編輯,透過真實事件與虛構故事的交替呈現,擷取歷史片段紀錄穿插再現的表演,遊走在歡愉與嚴肅之間思索人類基本條件準則的平板化,並質疑所謂「國家共有特徵」的危機。特別是來自家鄉以色列的特殊國際地位與猶太人的歷史,更激發了芭塔娜面對屬於人類全體生活價值的共通與獨特有了更深切的感知。

創作主題經常圍繞在以色列社會認同與傳統儀式的關係,芭塔娜檢視認知價值的型塑過程,特別是國族身分與性別認同在傳統與當代社會之間的聯繫與轉型,因此她的作品也處理了以色列當地公共與非公共空間對族群概念的塑造,從日常生活的習慣與儀式回顧歷史與國族的糾葛,並觸及戰爭與長期的不安全感產生的集體焦慮。芭塔娜稱自己是「業餘人類學者」,透過對政治與文化的了解與質疑來反映以色列的現況,更藉此擴及世界強權政治主宰下,小國與弱勢民族背負人類面臨的相同無奈與無力處境。

2006年作品《宣告》(A Declaration)清楚的呈現了芭塔娜創作中圍繞的主題元素。影片一開始出現一面在藍天揮舞的以色列國旗,鏡頭逐漸拉遠一位年輕人正划著小船往岩石前進,船上除了國旗還有一棵橄欖樹。影片拍攝實際上在以色列Jaffa海港外,戰爭期間巴勒斯坦人跟隨以色列鼓吹建國者聚居之處,如今此地聚集阿拉伯與猶太人;而此刻岩石的名稱源自神話人物Andromeda,一個位國族犧牲的女性。影片從神話連結到國家主義宣言的發端,從國旗到橄欖樹的影像也象徵由國家的狹隘定義到宇宙全人類和平的圖騰,但是藝術家其實也在詢問和平是人類共同追求的以及一個國家兩個族群共處的可能。

2007年的《夏日宿營》(Summer Camp)則以表演再現的影片重新省視以色列建國初期巴勒斯坦人與錫安主義的關係。芭塔娜也採用了1935年Helmar Lerski拍攝的紀錄片Awodah-鼓勵猶太人為巴勒斯坦族人建立永久居所的宣傳影片,影片於兩個牆面對照放映,其實也在針對當今不斷的糾葛情結。2008年的《噩夢》(Mary Koszmary (Nightmares) )與2009年的《牆與塔》(Mur i Wieża )都將背景地點轉到了波蘭,《噩夢》影片中一位左翼雜誌主編在偌大的運動場上以詩意卻具有強大渲染力的言詞號召三百萬猶太人回到波蘭,但是畫面中卻無任何聽眾;《牆與塔》一作中年輕男女被號召建立第一座在波蘭的以色列集體農場(kibbutz)作為保護猶太人的居所,影片中以以色列的國歌為襯底,當農場完成時男女集體慶祝,宛如波蘭與猶太人的新連結。兩部影片從歷史取材,再現某種程度的真實但是也不斷詢問這些理想到底十現貨持續的可能有多少?
芭塔娜於2010年5月獲得英國卡爾地夫第四屆曼迪藝術大獎(Artes Mundi prize),評審認為藝術家在全球的普遍熱烈關切的問題與對國族問題的認同議題上透過藝術提出了對人性更深切的思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