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19, 2011

Art Parcours 藝術疾走


「藝術疾走」 單元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繼「藝術無限」之後,另一個成功開闢的新藝術單元。「藝術無限」標榜偌大的展出空間、「藝術疾走」則是藉由藝術家與作品帶領觀眾認識巴塞爾的歷史與風光。

去年由彥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所策劃的展覽以巴塞爾教堂(Basel Münster)教堂周邊歷史區與萊茵河岸為舞台,今年則轉往聖阿爾班凹地流域(St. Alban-Tal),全長約一公里,觀眾一邊欣賞十位藝術家作品的同時,其實也在了解巴塞爾的歷史,許多建築物都是為了此次展覽才開放。聖阿爾班凹地流域被巴塞爾人暱稱為「小威尼斯」,小高地流洩的河川與橋梁(巴塞爾當代藝術館於其間)、靠水力運轉能源的水車(如今是紙藝博物館)、過去的商業會所(現在 進口義大利酒商的私有屋所)、過去的捕魚小屋(如今成了萊茵河岸的特殊風光)、舊巴塞爾城牆、小教堂,這裡看來在過去就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小聚落。

霍夫曼邀請十位藝術家(大部分親自來到現場選擇適合的場地)在這個區域展出,多件作品特別為這次展覽而創作。
來 自美國紐約的藝術家瓊恩•喬娜絲(Joan Jonas)的作品融合手繪、錄像與裝置,將觀念藝術發揮極致。她特別為藝術疾走產生的新作靈感來自冰島作家哈德爾•拉克尼斯(Halldór Laxness)1968年的小說,影片以藝術家的幾件前作與手繪為基礎,配合在本地拍攝的影片,穿插呈現,藝術家親自讀念口白,如同一首敘事詩。《冰河 之下》(Under the Glacier)描述一個不尋常地點與時間的故事,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女人可以復生,人們可以轉化成鮭魚成為另一種生命猶如神話一般。

克利斯多夫馬莉安基金會花園之屋(Christoph Merian Foundation Garden Pavilion)由成立於1886年的基金會由當時的貴族商人所買下作為支持社會文化活動的機構。喬娜絲選擇在此述說一個永生不滅的故事,代表了人類文 化的傳承。

賈布瑞爾•席拉(Gabriel Sierra)來自哥倫比亞,來自工業設計的訓練背景,他的作品特別專注在功能性、空間感,但是又充滿詩意。作品《無題,轉異的結構》 (Untitled, Estructures for Transition # 9)運用曾經為畫廊的Raum 33(如今空置),在空間裡再搭築出另一個延續的建築,觀眾走在其間好像是同時遊走在兩個不同的空間裡,而由窗台延伸而出的觀景台又似空間的延伸,直眺萊茵河景致。

美國紐約的安娜朱(Anne Chu)選擇了巴塞爾地區最古老的房子之一-1492年便成為圓桌會所的上多爾得之家(Hohen Dolder House)全新創作《威廉泰爾與休憩之地》(A Resting Place with William Tell),從瑞士建國的十五世紀傳奇人物威廉泰爾為藍本開始,安娜朱將整個建築當作一個可以閱讀歷史也可以休憩悠閒的場所來提供給觀眾新的感受。

加拿大的珍妮•卡爾蒂夫與喬治布瑞•米勒(Janet Cardiff and George Bures Miller)的《藍色夏威夷酒吧》(Blue Hawai Bar)帶領觀眾走一趟難得的老巴塞爾城下水道工程系統之旅,一艘充滿熱帶風情的繽紛船屋,播放著輕鬆的音樂,酒保提供充滿水果的雞尾酒。下水道系統水景 工程(Brunnwerk-Lower Reservoir)自15世紀開始變成為巴塞爾的主要水源系統一直到1839年為止。

瑞 士藝術家烏戈•羅帝諾內(Ugo Roundinone)的雕塑名稱玩弄51個英文字,一句話又衍生出三句不同大小寫的標題(We run through a desert on burning feet, all of us are glowing our faces look twisted),雕塑作品是藝術家自2007年起名為《學者之石》(Scholar Rocks)的系列作品,1872年之前教堂前的樹林還是一片墓地,如今是一片綠蔭,通往教堂的寧靜之路。羅帝諾內的雕塑矗立在教堂之前,多變蜿蜒的形體 似柔軟又堅硬,像是堅守著這個區域的歷史。

聖阿爾班教堂為在一個寧靜不受干擾的區域,比利時藝術家克里斯•馬汀 (Kris Martin)在這間1270年開始使用的教堂內灑下如花雨的金色圓片(每片直徑0,5公分),教堂內還是一樣有歷史的聖壇、裝飾、座椅,藝術家讓金色圓 片充滿教堂內的每個角落,古典與現代、樸拙與耀眼相映出內外在的交融,觀眾也在此重新沉浸聖光之中。
此地的萊茵河岸曾是 過往漁人的打漁之處,可見萊茵河對歐洲人的重要性,沿岸還留有過去漁夫休憩的小屋,類似的風格建構也建於法國與非洲,由此也看見巴塞爾城與外地交流的榮 景。哥斯大黎加藝術家費德黎戈•赫雷洛(Federico Herrero)重新為這些漁夫小屋(Fischergalgen)圖上鮮艷的色彩,色彩與造型也參考了本地自然與文化的特色。

除了漁夫捕魚,萊茵河也是重要的運輸航道,每年估計約有超過5000次運輸船班駛經巴塞爾,藝術疾走單元也找來了一艘貨運船停靠河岸,美國藝術家克里斯•約 翰森(Chris Johanson)在船上設計了裝置與表演舞台,夕陽輝映河光時,藝術家與他的樂團Sun Foot開始了演出《An Evening of going through Things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 with Each Other》。

奈 及利亞裔英國藝術家因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以充滿非洲色彩原素的布料剪裁五百件的風箏,作品《五百風箏》(500 Kites)這些布料花色設計來自印尼爪哇與西非地區,卻是在歐洲製造,藝術家經常藉由無聲的作品媒材討論殖民歷史。飛翔的風箏代表了自由,卻又被裝置在 樹梢成為裝飾,這些原素又述說著勞工血淚、商業經濟的弱肉強食、以及文化之間的競合。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於2007年在卡塞爾文件大展中的計劃《童話》邀請一千零一位中國人到卡塞爾成為當時的話題,這些面孔一一被紀錄在攝影作品裡。500張人像是當時參加人數的一半,在巴塞爾1361-1398年興建的舊城牆上張貼著。作品某種程度也是策展人與支持畫廊對藝術家的某種聲援。

6月16日晚間除了展覽還有表演,節目持續至午夜。

策展人霍夫曼成功結合巴塞爾城市歷史特色、巴塞爾藝博會、藝術家與畫廊,將屬於商業性質的藝術博覽會作出雙年展規模的藝術秀。 霍夫曼原初選定更多的展出地點,經過與大部分藝術家的討論後決定場地,多數作品皆為此次展覽創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