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09, 2011

Lucian Freud 1922-2011

即使他的作品已經是倫敦佳士德與蘇富比拍賣會上當代藝術家的最高價,甚至他在2002年已經於泰德現代畫廊舉辦了大型回顧展,雖然他已經被公認是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但是長時間以來還是不斷有人質疑。當代藝術家專事於人物畫且成績斐然者比比皆是,但是佛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人物畫卻最與眾不同,不同者不在於他的嫻熟技巧高於他人,或是主題鮮明有趣,而是在他不斷以一種輕蔑而充滿張力的神態描繪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的對象時常呈現出迥異於平日的神韻。

藝術家這樣解釋他自己對於畫中人物的態度:「我畫人物,不在於因為他們表現出什麼,也並非他們就是如何,而是他們當下就是如此。」因此他的人物出現了令人無法辨識的陌生,個人的性格完全被抹去,留下來的僅是某個時刻中一種無意識的靈魂遊移。


魯西安.佛洛伊德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1933年與家人移民英國,從此落地生根成為英國公民。但是從他的名字與血緣人們總是會將他與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聯想在一起,他的確就是佛洛伊德的孫子。與生俱來的懷疑、孤獨和好奇精神常常使佛洛伊德不安,對世界的感知也就保持了一種特殊的知覺能力。


佛洛伊德一直嘗試要將他的油畫處理的不只是油畫,大部分的作品中藝術家不僅是一個冷眼旁觀者,在他的畫筆下每一個畫中人猶如等待被喪葬業者收拾殘骸的軀體,人物完全沒有情緒也沒有溫度,他在幾近兩極化的動機下將對象以冷靜的手法肢解,彷彿是一個包容萬物的救世主。他感興趣的不是每個不同的對象所縣示出的人格特質,而是每個軀體在某個當下所呈現的姿態。


從主題的論點來說,佛洛伊德的創作是非常寫實的,但是就他的創作形式而言卻遠遠將自然主義拋在畫布之外。他可以用冷酷的手法將皮膚的紋理大辣辣的揮霍橫陳在眾生肉體之上,人物是他的畫中主題但卻永遠不會是主角,而這些畫面卻又那麼清晰的烙印在曾經看過這些作品的觀眾腦海中。明明人物就在畫中,卻又不見「人」本身精神的存在,這種差異的反諷形塑了他作品中與存在主義似乎連結卻又悖道而馳的對抗。佛洛伊德的創作成就在於重新塑造了一種「類型」,傳統上服膺於感覺與肉體的繪畫精神轉而成為觸探焦躁、不安、甚至是矛盾的歷程。

他的畫中人物不僅沒有情緒,他所使用的色彩也極為「無味」,沒有什麼特殊的氣味可以被嗅得出來,彷彿整個空氣是渾重而凝結的。不過藝術家卻說:「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而這個色彩其實在在畫布上,而是在觀眾的心理。生活現實中的一般人在他的畫作裡都變得畸形而變態,甚至呈現出某種神經質的狀態,就某種程度來說,他彷彿是祖父的替身,不同的是,他以畫筆來一一分析每個個案的潛意識底層。他這樣解釋道:「我所處理的每個主題猶如自傳的體例,它是關於希望、記憶、娛悅與真實感知的結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