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3, 2011

歷史劇院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幾百年來不斷在全世界各地上演,尤其是在歐洲的夏日餘暉中演出,更顯現了劇場的魅力;西洋歌劇的動人情節與催人熱淚的詠嘆調彷彿甜蜜的魔咒,召喚觀眾夜夜進入歌劇院跟著劇中的主角悲喜。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的《阿伊達》(Aida)與《茶花女》(La traviata)、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杜蘭朵公主》與《托斯卡》(Tosca)、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與《魔笛》(Die Zauberflöte)、比才(Georges Bizet)的《卡門》(Carmen)不論是王公貴族或者平民百姓都將進欣賞歌劇視為必要的社交與休閒活動,因此也造就了許多經典歌劇院建築。

許多傳奇的劇院建築與自然景場本身就充滿傳奇的故事,每天的表演劇碼總是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好的演出更是一票難求。但是如果你到這個城市造訪,不仿還是將劇院參觀排入行程之中,除了每天晚上演出與特殊工程之外,這些劇場都有白天的導覽。一張約五歐元的票就能逛盡整個劇場,同時還有專人解說,運氣好的時候更能看到晚上將演出節目的彩排。


巴黎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

1858年巴黎警政廳為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重新規劃城市藍圖,歌劇院為計畫中的重要項目之ㄧ,從171件競爭案裡由法國藝術部決定了年方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的設計案,1861年奠基動土,中間經歷普法戰爭以及法國內部革命與巴黎公社興起,幾經波折才在1875年完工揭幕。

當年年輕藝術家的建築設計受到質疑,如今加尼葉歌劇院卻成為巴黎的地標之ㄧ。這座新巴洛克建築歌劇院擁有2200個座位席次,內部雕飾富麗堂皇,以大理石為主的橫樑、廊柱與雕像鋪陳出皇宮的氣息,交錯的長廊與廳堂彷彿還可以想見昔日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景。表演廳正中央的玻璃吊燈重達6公噸,1896年一場表演途中,因為支架受損而墜落發生意外,導致一位婦女身亡。這個事故的發生卻成就了當今最著名的音樂劇「歌劇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的故事靈感,法國作家卡斯頓‧胡勒(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完成了這部小說。

1964年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為表演廳的天花板繪製大型作品,一向充滿浪漫幻想的夏卡爾作品卻不受法國人的青睞,直覺破壞了整個歌劇院的巴洛克宮庭風格,因此法國人介紹此歌劇院時通常很少介紹夏卡爾佔據整個表演廳的繪畫,但是即便如此,進到劇院不注意到這件作品也是一件難事。從中卻可以看出法國人對生活美感的堅持與品味,好的東西並不是都放在一起就適合,還需要適合的情境與氣氛。

造訪花都巴黎當然凱旋門、巴黎鐵塔、凡爾賽宮都是絕對行程,許多人也不忘到聞名的老佛爺百貨公司搜尋名牌,而加尼葉歌劇院其實就在百貨公司旁邊,到咖啡廳點一杯純正的法國咖啡,欣賞來往的人群,看看這棟矗立在現代摩登生活中的新巴洛克建築,別有趣味。

歌劇院平日開放參觀,特別推薦的還有歌劇院博物館,陳列從京演出的戲服與舞台設計模型;禮品部不但有經典錄音與錄影,還有劇院造型的各種紀念品與給小朋友的玩具。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說到西洋歌劇,絕對不能忽略的當然是維也納歌劇院。1869年莫札特的《唐喬凡尼》(Don Giobanni)成為歌劇院開幕首演的節目,奧匈帝國首位皇帝法朗茲‧約瑟夫(Franz Josef)與伊莉莎白皇后也參加了開幕首演。

似乎許多歐洲的歌劇院建築一開始都無法被當地居民與觀眾所接受,維也納歌劇院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更有甚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舞台被盟軍部分炸毀,還發生大火,曾經在此演出超過一百二十場歌劇的文件與戲服多付之一炬,多卞的命運反而讓奧地利人懷念疼惜。經過多方歷時數年的討論,是否另外覓地重建或者依據原來的建築於原地恢復舊觀,1949年終於決定恢復原來樣貌,但是增加觀眾座位並且以更好的原木設計加強表演廳的收音效果。

維也納是古典音樂之都,尤其是著名的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自1842年成立以來以體現最完整純正的維也納風格自居,樂團成員皆來自國家歌劇院,但是音樂會演出時則以維也納愛樂成團,屬於私人組織的性質,但是一百多年來樂團與歌劇院已經密不可分。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於1898至1901年擔任樂團總監,1900年帶領樂團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更將樂團的名氣打響。多年來許多音樂家作品的首演都以維也納愛樂為指定樂團,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第八號交響曲、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第二與第三號交響曲都在樂團的演奏中開始受到世人的注意。自1933年起樂團不再有首席指揮與總監的職位只以客座指揮邀請頂尖音樂人合作,里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蕭提(Georg Solti)、祖賓梅塔(Zubin Mehta)、阿巴多(Claudio Abbado)、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等不勝梅舉,阿巴多也曾率團到台北演出。

德國南部與奧地利每年初春的嘉年華狂歡節(Fasching)是年度的大慶典,除了街頭遊行之外,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也在大齋首日(Aschermittwoch)將所有的座椅搬離,整個大廳成為最金碧輝煌的舞池,男是必須穿著套上蝴蝶結的白襯衫與燕尾服、仕女們則必須有及地的長裙晚禮服,每年的維也納歌劇院舞會(Wiener Opernball)宛若古典歐洲的重現,至今除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外,舞會也會透過電視現場直播。

參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限制較嚴格,每天有固定的參觀時間以及不同的語言導覽,但是必須團體跟隨導覽員行動,同時禁止照相,遇有活動導覽也會停止。奧地利人對於這家歌劇院有很深的感情,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美名無可取代。維也納的咖啡與蛋糕絕對是一絕,咖啡廳的濃郁香味配上古典音樂彷彿走回經典歐洲。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

義大利米蘭以時尚設計聞名全世界,但是在古典音樂世界與歌劇界裡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也是愛樂者的朝聖之地。史卡拉歌劇院原址本來就有一座劇院,卻在一場嘉年華會的大火意外中燒毀,1778年史卡拉歌劇院才於原址興建正式開幕。

擁有超過3000個座位的歌劇院因為當初造價太昂貴,以出售包廂的方式募集資金,因此每個包廂的所有人都竭盡所能裝璜以顯示財力與身份地位,包廂越豪華越有氣派,歌劇院成為貴族與富豪的重要社交場合,這也道盡當時的社會奢華與米蘭城市的時尚追求,毋怪乎米蘭之後成為流行時尚設計的重鎮。但是懂音樂、愛音樂的人並不是都很富有,舊時歌劇院的頂層樓座(loggione)雖然視野不佳卻有音樂界的三教九流人物,只要當晚演出者一有閃失,此處便響起噓聲,演出者莫不膽顫心驚。

史卡拉歌劇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遭波及,空襲中被嚴重炸毀,如今所看到的劇院樣貌則是戰後的修復成果。劇院裡也設有博物館珍藏許多音樂家的手稿與表演戲服、劇場設計模型,其中最大量的是威爾第的文件。

歌劇院還是保留許多的音樂欣賞傳統,劇院要求觀眾一定要穿著正式禮服,特別是首演當晚男士更被要求西裝與領帶,演出當晚如果在劇院前走一回就可以感受米蘭的時尚與品味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史卡拉歌劇院位在米蘭大教堂附近,只有幾分鐘的腳程,五歐元門票就可以回想舊時的王公富豪娛樂與炫耀場景,劇院謝絕任何照相錄影。

威尼斯鳳凰劇院(Teatro La Fenice)

威尼斯的鳳凰劇院就如同其名,總是不斷在浴火中重生,1792年完成的鳳凰劇院正式展現於世人面前,十九世紀起鳳凰劇院便聲名遠播,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的作品在此獲得成功演出;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也有兩部歌劇在此首演;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的作品與劇院更是相輔相成。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被推崇為十九世紀初美聲歌劇的典範,鳳凰劇院在其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1836年劇院遭遇祝融之災,一年後經過整修重建重新開幕,1844年起威爾第長期與劇院合作,許多經典歌劇《艾爾納尼》(Ernani)、《阿塔莉亞》(Attlia)、《弄臣》(Rigoletto)、《西蒙波卡聶拉》(Simon Boccanegra)與《茶花女》都在此處舉行首演,也奠定了音樂家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關閉,但是再度開放後受到音樂家與指揮家的懷念,紛紛前往劇院演出或發表作品,1930年威尼斯雙年展首度將國際新音樂納入節目,吸引了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等二十世紀音樂家前往發表作品。

沒想到1996年劇院再度被大火侵襲,受損程度更加嚴重,2001年調查報告確認是人為縱火,縱火者因不滿工程糾紛進行報復,該年也重新劇院的整建工程,超過兩百位不同領域的人員以及六百五十天的工作恢復鳳凰劇院的昔日輝煌,總經費超過九億歐元,2003年12月重新開幕的當下成為建築界、音樂界與文化界的盛事,貝多芬、華格納、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開啟了浴火重生的鳳凰展翅的新世紀,2004年11月以威爾第的《茶花女》作為劇院重新開幕的歌劇首演,意義更是非凡。

被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歌劇院,鳳凰劇院的傳聲效果讓挑剔的愛樂族都暫不絕口,女高音蘇莎蘭(Dame Joan Sutherland)還曾說:「在這唱歌,讓人覺得身置鑽石中」。威尼斯整個水都就是一個大劇場,有太多故事與歷史不斷在城市發生然後成為記憶。走訪劇院很容易就迷失在錯綜複雜的運河與小橋之間,甚至經過而不自知,在威尼斯的劇院參觀當作是個中點而非終點才能感受劇場與人生的交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