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5, 2011

Dubai Art Fair 2011 杜拜藝博會-東西方藝術的交匯點


2007年當第一屆杜拜藝術博覽會出現在當代藝術市場版圖時,懷疑與觀望多過奇帶與肯定。就如同這個完全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人工城市一般,人們追逐的是西方式的奢華享受及快速的經濟獲利。在這個缺乏當代藝術背景的沙漠如何嗅出文化的氣味?但是2007年的杜拜藝博會舉辦後迅速消睨了眾人的疑慮:這裡不是沙漠,是綠洲,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藝術市場處女地。

當年由倫敦的畫廊業者號召組織四十家畫廊舉辦第一屆杜拜藝博會著眼的是杜拜這個新興中東城市的西方觀點,但是現在卻成為觀察此地區當代藝術創作,特別是阿拉伯文化教育下年輕一輩藝術家的重要場合。2011年參與的八十幾家畫廊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本地,即便是西方或亞洲畫廊也都多少與本地數家有接觸連繫甚至代理作品在歐美主流藝術市場推介。對於熟悉歐美國際藝術博覽會的藝術圈人士或是收藏家都像是走近了另一個大觀園,作品影像圖騰或許是我們從西方世界解讀的阿拉伯文化印象,但是親眼見到這些作品才能體會到強烈的文化背景訊息與作品所透露的阿拉伯觀點。

來自伊斯坦堡的Dirimart、x-ist、Pi Artworks、Rodeo參加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不多,但始針對大型重要藝博會,德黑蘭的Assar Art Gallery與Mah Art Gallery展出來自伊朗的藝術家作品。Galerie Tanit與Sfeir-Semler除了分別在慕尼黑與漢堡有畫廊空間外,在貝魯特也設有畫廊,主事者來自當地當然是最大的原因,但是他們也積極開發歐洲的藝術市場,這兩家畫廊所介紹的中東地區藝術家作品都極為精彩,在慕尼黑與漢堡的畫廊開幕精場有許多美術館策展人與收藏家前往,因此這兩家畫廊所介紹的多少帶有西方觀眾品味的本地藝術,同樣來貝魯特Galerie Janine Rubeiz與Agial Art Gallery兩家畫廊則呈現了更黎巴嫩的藝術。

西方畫廊也有許多以中東當代藝術為經營重點的方向:倫敦的October Gallery、Paradise Row、Selma Feriani Gallery、Rose Issa Projects代表了西方歐洲畫廊最中東藝術的興趣。

在會場上游走觀察,非常大的差異是沒有所謂的大師級作品與高得令人眨舌的價格,作品價格幾乎都在五萬美金上下甚至更低,當然這並非以低價策略來吸引收藏家,而是展出的藝術家大多是年輕具有潛力極待發掘並出現在國際藝壇的新秀1965年出生的黎巴嫩藝術家阿利拉瑪(Ziad Abillama, 1965)長期居住在貝魯特,他以街頭塗鴉式的繪畫質問身為阿拉伯人的認同以及未來群體的方向;埃及藝術家哈費茲(Khaled Hafez, 1963)的450x200公尺大作《革命。2011年2月11日》(Revolution 11.02, 2011)反映了近期埃及的政治革命事件,其它藝術家塔曼(Mohamed Taman)、瑞姆哈尼(Zakaria Ramhani)、艾爾席衛(Adel El-Siwi)都在杜拜本地畫廊Artspace Gallery展出同一個事件的不同觀點。

於德黑蘭與杜拜都有畫廊空間的Etemad Gallery所展出的藝術家作品也都大多集中在政治事件觀點,艾亞瑞(Nadia Ayari, 1981)創作有關突尼西亞的政治氛圍、查帝奇安(Zadik Zadikian, 1946)出生於亞美尼亞長年定居美國加州,但是他的作品經常探討中東地區的政治現況。

德拉克夏尼(Reza Derakshani, 1952)、帝巴(Kamran Diba, 1937,伊朗建築師成名於巴黎與華盛頓,1960年代起於各畫廊展出他的油畫作品)、阿瑪帝(Shahriar Ahmadi, 1979)三個來自伊朗不同世代的油畫家,也在不同的成長背景下接受藝術薰陶,呈現了有趣的對照。

蘇黎世畫廊AB Gallery也是西方畫廊以推介中東當代藝術的代表之一,畫廊也代理伊朗新藝術家阿瑪帝與其他伊朗藝術家,同時也有來自伊拉克的艾爾卡里姆(Halim Al Karim, 1963)等中東地區藝術家。

杜拜藝博會呈現出的是特殊中東地區從藝術創作反應的政治社會現況,藝術家們在此特殊的生活環境下所觀所感大大有別於西方或是主流藝術所代表的世界觀點。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也在解讀這個地區的現實。藝博會與參與畫廊的群體效應發酵,塑造了中東當代藝術的特殊平台。

對於新藝術有高度興趣的收藏家而言處處是驚喜,美術館之所以組團到此其實也在搜尋中東當代藝術的策劃,杜拜藝術博覽會確實提供了一個最佳的機會。

沒有留言: